栏目分类
热点资讯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爱玛破冰ab01和欧博 > 新闻动态 > 揭秘:粟裕1955年未被授予元帅军衔的背后原因

揭秘:粟裕1955年未被授予元帅军衔的背后原因

2025-02-05 01:18    点击次数:156

1955年9月27日,在中南海的怀仁堂里,挤满了为新中国的建立付出巨大努力的大功臣们。这天,他们要被授予军衔和勋章。但让人意外的是,在授衔的时候,大家发现担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的粟裕,居然没有拿到元帅的头衔……

毛主席这样说过:

这话显然是对粟裕大将的极大赞扬,但这么有才能的粟裕,居然没当上元帅,只拿了个大将的荣誉,这到底是为啥呢?

【粟裕大将生平(前期)】

1907年,粟裕在湖南怀化市出生,是个侗族人。他家境挺好,小时候就上了那时很难得的好学校。到了1927年6月,20岁的他加入了共产党。他亲眼见过国民党搞的“清党”有多残忍,思想就开始觉醒了。不过那时候,他还没完全明白,有武装力量对革命同志来说有多重要。

同年8月1日,粟裕在叶挺将军的带领下参加了南昌起义,那时候的粟裕还只是警卫班长,但已经开始慢慢显露出自己的才能。

在像纪录片一样的电影《建军大业》里,热血青年粟裕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他手里提着大刀,猛地一跃跳入敌人堆里,使劲砍杀的场面特别吸引观众。真实世界中的粟裕,因为本领高强、打仗勇猛,被叶挺将军看重,带着他一步步参加革命。这时候的粟裕,眼界比同龄人宽得多,思想也非常成熟,已经不是普通少年能比的了。

打过仗的人往往早熟,挫折更是让人变得坚强。1928年,粟裕和贺龙、叶挺的大队伍走散了,他只带着几个人找到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这儿,他要和战友们一块儿翻开共产党革命的新一页。

1932年,粟裕因为在跟国民党的第一次交战中多次立功,特别被提拔为红四方面军的参谋长。那时候,日本鬼子已经开始动歪脑筋了,这给革命者们提了个大醒。虽说大战还没打起来,但就像是冲锋的命令已经响彻天空一样,紧张气氛弥漫全国。

抗日战争一打响,粟裕就被安排进了新四军第二支队。他的主要任务是巩固敌后的抗日根据地,还要负责苏南地区的情报收集。在这个过程中,他还协助前线部队在后方战场开展了一些军事行动。皖南事变真是让人痛心,叶挺将军牺牲了。在这个困难的时候,粟裕又一次勇敢地站出来,接过了第一师师长的担子,继续守护苏中、苏南的根据地。

到1945年日本鬼子投降前,粟裕在江浙皖地区忙活着,他带着队伍打了车桥、南坎、高邮等好几场跟日军和日伪军的仗,总共打死了好几万敌人。虽说那时候他名气不算大,但懂历史的人都知道,粟裕大展身手的时候快到了。

【粟裕大将生平(解放战争)】

第一阶段是战略防守。1946年,有着丰富战斗经验的粟裕,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提议,让各部队试着分头行动去打仗,这样做能防止华中、山东等地的大军一起猛攻国民党外线,导致我们自己的后方空虚。粟裕还主动请缨,要带领华野军在苏中地区先试着跟敌人打几仗。

1947年7月,国民党调动了大约50万大军,首先向华野军总部那片地方发起了攻击。这时候,3万华中野战军战士在粟裕和谭震林的带领下,勇敢地站了出来迎战。虽然敌人在人数和装备上都远远超过我们,但打仗这事儿,靠的不光是人多势众,还得有智慧,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不是说谁人多谁就一定能赢。

国民党那边明显小看了解放军的战斗力,在接下来的45天里,他们陆陆续续损失了5.3万士兵。这事儿发生在解放战争刚开始的时候,也是近代战争里以少胜多的一个经典例子。粟裕只带着3万人马,就把国民党的大部队给挡住了,真让人纳闷,国民党是不是太瞧不起人了,难道他们派出来的只是一帮乱哄哄的队伍?

这次打仗的意义可大了去了。经过这一仗,国民党那边已经差不多丢了主动权。要是他们还想再主动打,明显就不占上风了。反过来讲,粟裕这边呢,通过这一战学到了不少打仗的门道,对国民党军队的底细和打法也有了大致的了解。这就意味着,在接下来的战斗中,粟裕要调整打法,开始找机会主动出招了。

第二阶段——主动攻打1947年1月份,粟裕全面掌握了华东野战军的指挥大权。他手里有了两个野战军的力量,就开始慢慢地把战斗往北边扩展。他指挥了宿北战役、莱芜战役,还有那个特别有名的孟良崮战役,一共打垮了国民党7个师的部队。

接着就朝着山东那边进军,帮助刘邓大军冲进大别山,还指挥了沙土集那一仗,那一战又干掉了国民党一个整编师的队伍。这代表着华野军已经从解放战争一开始时的内线打仗,变成了外线打仗,从守着打变成了主动出击。这样一来,国民党在华北、华东、华中这些大片地方的实际控制权都没了,只能在越来越小的地盘里,被解放军一路追赶。

1948年6月,解放军打到了河南地界,粟裕早就摸清了敌人的底细,于是开封战役就紧接着打响了。

16号那天,解放军开始主动攻打敌人,一直打到22号才结束,这期间一共打死了4万敌军。然后,27号粟裕的部队稍微休整了一下,就又去打睢杞战役了,这次又歼灭了5万多敌人。到了7月12号,兖州战役又打死了6万多敌军。

经过三次战斗,士气越来越旺,大部分中原地区被解放,国民党的地盘被进一步压缩。同时,也成功地把国民党的战场分隔开,让王耀庆的部队没法再跟外界联系。这样一来,在山东那块地方,这支国民党军队就完全被困住了,没人能支援他们了。

9月16日,粟裕在济南战役里又一次显示了他出色的指挥本事和聪明的打仗头脑:他们打死了10万多敌人,还活捉了23名国民党的高级军官,其中就有王耀庆。在这一阶段,粟裕带着解放军部队,一步步把敌人逼得没了退路,同时也给后面的三大战役获胜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第三阶段,就是淮海战役那会儿,解放战争已经快打到最后了。这时候,解放军的人数已经比国民党军多多了,这种压倒性的优势让剩下的国民党军吓得不敢轻举妄动。虽说有的国民党将领家里背景深厚,还是黄埔军校的高材生,但大局已定,他们是真心想死扛到底,还是没办法只能硬撑,大家心里其实都有数。

粟裕心里明白,距离解放全国就差最后一步了。他意识到了这一点,斗志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旺盛,同时也更加沉着冷静。这个时候,绝对不能出任何差错。等打完这场仗,他的革命理想就要实现了,一直期盼的和平日子也终于要来到了。

1948年11月6日,粟裕带着华野军开始了淮海战役。没多久,黄百韬和黄维的两个军团就都被打败了。到了第二年的1月10日,国军的总头儿杜聿明在安徽张家庄也被抓了起来。这一仗,我们一共打死了44万敌人,淮海战役就这么胜利结束了。

随后,粟裕立刻赶往另一个战场,从4月开始,他接连指挥了渡江战役和上海战役,成功占领了国民党的老巢南京、杭州、上海,宣布江浙沪地区解放。国民党已经不行了,新中国眼看就要成立,粟裕就留在华东地区,忙着重建战场设施,同时追捕国民党的残余势力,做最后的收尾工作。

粟裕在解放战争中几乎没打过败仗,因此他的军事地位迅速提升。到了9月30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那天,他紧跟在毛主席、朱德元帅和贺龙元帅后面,是第四个动手铲土的大将。

【论功授衔,为何粟裕只得大将军衔?】

在1955年授衔大礼之前,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忙着给每位战士算功劳,还得定个授衔的标准。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立下大功的人特别多,他们为了革命和党,啥都给出去了,从打仗的日子熬到和平时期真的不容易。所以,怎么给每位将军授衔,这事儿得好好琢磨琢磨。

大家对其他人的军衔都没问题,就是在给粟裕定什么军衔这事儿上,军委有点纠结。毛主席、周总理这些大领导都觉得,粟裕立的战功,足够他当个元帅了。特别是在解放战争那会儿,粟裕真是大展身手,他指挥的大仗最多,打死的敌人也最多。

粟裕打了五年像神仙打架一样艰难的仗,要是被授予元帅,那肯定是当之无愧的。但他总觉得好像还差点什么。粟裕心里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在和毛主席等领导见面时,多次提出不想当元帅。所以,在后来的授衔仪式上,粟裕虽然没有成为元帅,但却紧挨着十大元帅,当上了十大将里的第一名。

上面这些事情,让人不由得猜想,粟裕怎么最后只拿了个大将军衔,和他原本该得的第七位元帅差那么多,这中间到底出了啥状况,让他的军事地位发生了那么大的改变?

在官方的书面记录里,并没有提到粟裕正式放弃元帅头衔的事情,这是不是有啥不好说出来的秘密呢?

其实,后来再仔细瞧瞧,可能事情并不是那样。1955年2月8号制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里清清楚楚写着:对那些建立并带领人民武装力量,或者指挥大战役、立下大功的高级将领,要给他们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的头衔。

还有一点得记住,看能不能当上元帅,主要看的是以前在红军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三个阶段立的功劳。

那综合上面这些标准来说就是:

有没有带头或者参与过早期的打仗起义。

看看是不是红军刚开始时候建立根据地的那些人或者发起人。

战前当的啥军职,是不是团长以上的官儿或者真管事儿的头头。

抗战那会儿,有没有当过司令那么大的官,或者是不是真的在行使总司令那样的指挥权力。

抗战那会儿,咱们打死了多少敌人,有没有带头打过什么有名的大仗?

打仗那会儿,看他立的战功和到底是不是真的当过总司令。

党员入党的年数、个人道德品质、对革命思想的认识和行动程度。

新中国成立后,有没有当过军委的成员。

按照上面的那些标准,我们就能清楚地知道,为什么粟裕没有被评为元帅。

粟裕参加了南昌起义,不过当时他的职位不高,只是个负责警卫的班长。

粟裕在广州的革命斗争失败后,就去了已经建立起来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但他并没有参与到根据地刚开始的创建工作和后来的管理工作中去。

1934年的时候,粟裕在闽浙边区的根据地当上了军区司令,不过那会儿他管的区域挺小,权力不大,位置也不咋重要。

1941年以后,他当上了师长,但还没达到能指挥司令级部队的水平。

他参加了车桥战斗的组织,带头搞起了南坎行动,还指挥了高邮战役,但没能真正掌握战役的最高指挥权,消灭敌人的数量也不算多。

在解放战争那会儿,粟裕主动让出了总司令的位置,虽然他实际上在负责指挥,但明面上,总司令还是陈毅。

1927年,他加入了党,人品很好,带兵打仗很厉害,思想也很进步,达到了要求。

在授衔之前,他其实并没有真正加入到军事委员会里去干实际工作。

总的来说,按照上面的评判标准,粟裕符合的条件并不多。跟其他8位元帅比起来,尽管他在解放战争时表现很棒,但还是差元帅的标准一大截。这时候可能有人会问,跟其他8位元帅差距大,那还有一位是谁没达标呢?

还有一位元帅,他的战功不怎么够格,也没当过军队里的大官,这个人叫罗荣桓。不管是看以前的经历还是后来的打仗成绩,罗荣桓都不满足要求,可他为啥就能超过战功很大的粟裕,成为我们国家的十大元帅之一呢?

其实罗荣桓在革命生涯中,那些重要的时刻他都在,不论是南昌起义还是解放战争,他几乎都参与了。虽然他没怎么指挥过打仗,但他一直主要负责的是我们军队里很重要的政治工作。

党政对军队有多重要,不言而喻。就像如果没有后台的政治工作帮忙鼓劲,前线士兵的士气就很难提上来。虽说它不是最关键的因素,但绝对是少不了的一环。建国时封的十大元帅里,其他九位都是靠军功赢得的军衔,但按规定也得有位负责政治工作的领导挂上元帅的头衔,那时候,罗荣桓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所以,粟裕没能成为十大元帅之一,也就不让人觉得奇怪了。毕竟,他在新中国实际的军事指挥中心里,已经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评选的标准和自己是否符合,他心里有数。再加上粟裕大将为人宽广豁达,并不看重军衔这些,这才有了后来大家说的“粟裕最终位居共和国十大将之首”的事情。

【小结】

粟裕的本领和打仗的才干受到了党中央的认可,他的军事能力那是没得说。虽然没能当上元帅,但这点并不影响大家认可他在战场上的功劳和付出。

粟裕大将一辈子都在为中国革命出力,就算在最难的时候,他也从没丢下自己的工作,没放弃为老百姓服务的决心。这种精神就是老一辈革命家的好榜样,值得我们这些后来人一直敬仰和学习。

#图文创作激励计划#



Powered by 爱玛破冰ab01和欧博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